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相关问答与工作布置
一、“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通过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全员培训,不断更新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实现“三个显著提高,一个全面提升”。即:显著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显著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水平,显著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培训以区内全体初中、小学教师为对象(2007年12月31日前退休的教师可以免培训), 在一个培训周期内(2005-2007年),完成144学时的培训。其中集中学习不少于60课时(两星期)。
二、“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共有哪些课程?
课程分四个板块:师德与教师职业、E-环境下中小学学科专题研修、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其中前两个板块是省考课程,后两个板块是市考课程。
根据浙教师[2005]151号《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通知》精神,培训教材统一使用由省教育厅推荐的《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教学用书目录》规定用书,并同时使用由浙江省教师培训中心统一编写的各科讲义。
三、我区“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培训方式?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通知》规定,“工程”必须在2007年全部完成,2006年上半年开始进行相关科目的省统考。所以,“工程”时间紧,且培训课程多、内容广泛。根据上述情况和我区中小学教师数量比较大的现状,区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决定采取“一级培训与二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即由区教师进修学校为各初中、小学培训课程辅导员(一级培训),课程辅导员对本校教师进行二级培训。
在以学校为单位的二级培训中,各校要加强两个结合,即“校本培训与专家引领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培训计划、培训过程记录、培训总结和教师培训档案等,按二级培训模式,分别有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基层中小学留存备查。
四、我区如何组织这四个板块课程的培训与考试?
1、总体安排:
《师德与教师职业》在2006年5月底结束培训与考试;
《E-环境下中小学学科专题研修》在2006年10月底结束培训与考试;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在2007年5月底结束培训与考试。
2、《师德与教师职业》的培训与考试安排:
今年上半年要完成的培训项目《师德与教师职业》不分学科,属于全体培训对象都必须参加的培训项目。具体安排如下:
2006年4月9日开始进行辅导员培训(一级培训);
2006年4月15日前各学校上报参加考试的报名表(见材料袋内的样表,上报时需同时交“文稿”和“电子稿”,上报地点: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处);
2006年4月30日左右领取复习资料(即作业,确定的时间将通知在“校校通”和教师进修学校网站http://www.xsjx.net/上);
2006年5月16日下午1:30召开考务会议,领取准考证;
2006年5月28日为省统考日。
2006年6月16日再次召开各学校教师继续教育负责人会议(上午9:00准时开始,地点:区教师进修学校),布置《E-环境下中小学学科专题研修》的培训与考试工作。在本次会议上,各学校要上交《师德与教师职业》培训项目的计划、总结和过程考核结果(作业、出勤等,见材料袋内表)。
五、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人选是否还要参加区级全员培训?
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由教育厅负责组织实施,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要求,采取一次性选拔分批组织的办法,培训800名骨干教师和200名骨干校长。
各市(地区级)骨干教师培训方案由各市根据当地实际需求自行制定,报省教育厅和省师训中心备案。全省共培训市级骨干教师1万名。
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是较全员培训更高层次的教师培训,其培训内容包含并超过全员培训的要求,因此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的人员不但不需要再参加区级教师全员培训,而且还应该是各学校开展校本二级培训的当然辅导员。
六、“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省教育厅提出了统一考试,考试如何组织?
根据省政府(浙政办发\[2005\]39号)文件要求,本次“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的其中两门课程必须通过全省统一考试这一环节。省教育厅于2006年1月底前完成了四门课程的试题库建设。整个统考工作采取省、市、县(市、区)三级分工负责。
省教育厅负责统考工作的政策制定,试题库建设,做好两门省考课程的统一命题,提供针对性的复习资料;
市教育局负责统考工作的组织管理,做好两门市考课程的统一命题,四门统考课程的阅卷和成绩统计,培训结业证书的审验发放,统考工作的指导、督查和评估;
县(市、区)教育局负责统考工作的具体实施(2006年5月16日下午1:30召开考务会议,领取准考证)。
统考成绩 = 书面考试成绩 + 过程考核成绩,其中书面考试成绩占60%、过程考核成绩占40%。教师培训的过程考核成绩主要通过对参训教师培训期间的学习态度、作业质量、到课率等情况的观察记录,给予恰当的综合评价。
统考成绩分别由省、市、县(市、区)、学校四级建档。
七、在学校开展的校本二级培训中,怎样做培训计划?
师德与教师职业、E-环境下中小学学科专题研修、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这四个板块的课程,都将通过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的一级培训和各初中、小学负责的二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来进行具体的实施与落实。大家都比较关心怎样做培训计划,我在这里例举《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小学数学学科培训计划,仅供参考。
小学数学学科培训计划
培训课程: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
培训对象:小学数学教师
培训形式:集中培训与个人学习、同伴互助相结合
培训课时:集中培训15课时,个人学习与同伴互助学习20课时
培训地点:略
培训过程:
一、 集中培训学习
第一时段:6课时(一天)
培训内容:理论与操作讲义的讲解
第二时段:3课时(半天)
培训内容:教师网上练习和计算机应用
会计算机的老师可以在家或在校自练。不会计算机的老师由学校负责安排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通过一周时间学习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
第三时段:3课时(半天)
培训内容:小学数学专题——数字的来历
主讲教师简单讲解教材讲义内容,然后利用网络在网上寻找“数字的来历”知识性材料,教学方法可以是在计算机房上课,也可以通过大屏幕展示教学。布置作业:在网上查找自然数的相关材料。
第四时段:3课时(半天)
培训内容: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整合
1、主讲教师再次强调“教育技术”的概念,并让参训教师在网上查找“教育技术”的概念,分析传统概念与现代概念的区别。 2、在“小学数学专题”中找出一个学习内容让教师自己在网络上查找,或由主讲教师示范性查找。 3、参加培训的教师各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交给其他培训伙伴,由培训伙伴在网上查找问题答案。 4、参训教师自行思考——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有那些问题可以从网络中找到答案的? 5、作业:将这种学习方法带回你的教室,让学生去完成,并将学生的成果记录下来。
二、 个人学习与同伴互助学习:
课时:20课时;
内容:训练网上操作并时常用在课堂教学、学习研究上;
成果考核:在校园网上发表一篇自己的学习体会。
八、怎样对全区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总结和成果展示?
1、四个板块课程的具体计划,培训的参训率、出勤率、作业上交率和考核通过率,将作为素质提升工程评比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主要参考指标。
2、将以“关于杭州市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竞赛”——新课程教学视频案例评比活动等形式进行培训成果的展示与评比。
|